查看原文
其他

微信灰度上线“朋友在看”功能,网友却吐槽“感觉自己被扒光了”

卢晓川 上观新闻 2020-01-20

近日,微信的“看一看”正灰度上线“朋友在看”列表功能,被选中的网友在“看一看”中点击朋友头像或昵称即可看到朋友最近7天点击了“在看”的文章,并可以看到该条内容下所有“在看”的朋友列表及相关留言。



此外,用户可以对自己的“在看”主页进行设置,选择不看哪些朋友的“在看”内容或是不让哪些朋友看自己的“在看”内容。



其实,通过“看一看”聚合信息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早在2017年5月,微信首次推出了“看一看”的功能,当时坊间就有猜测,这个新功能会不会成为腾讯“拳打头条,脚踢百度”,进军内容分发市场的大杀器。但是两年左右的时间里,该功能一直反响平平。


在网友以为该功能已经被腾讯放弃时,去年年末,在微信7.0.0版本的更新中,微信开发团队却将原先公众号文章底部的“点赞”按钮变成了“好看”,图标也从之前的大拇指变成代表“看一看”的六芒星。微信好友认为“好看”的文章,会被推送到用户的“看一看”主页。今年3月,公众号内容和“看一看”中的“好看”功能更名为更为中性的“在看”。


在今年年初的微信公开课上,谈到加入“好看”这一功能的原因时,微信创始人张小龙表示,看一看中有两个内容分类板块,分别是“好看”和“推荐”,各自代表了社交和机器推荐。他认为,机器推荐其实遇到了瓶颈,只能尝试社交推荐这条路,希望通过社交推荐这种模式,打破信息茧房,帮用户“发现更广阔的世界”。


“看一看”能否“发现更广阔的世界”?


毋庸置疑,社交阅读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优质内容的传播。毕竟,订阅号的流量已经被几个头部大号牢牢控制,错过前几年红利期的后起之秀已很难脱颖而出。


而通过“好看”按钮将文章推荐到“看一看”的做法,给了文章“二次曝光”的机会,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活跃微信内容生态圈。


同时,比起朋友圈里水平参差不齐的阅读分享,持续关注和自己品味兴趣相投的朋友的信息主页可以节省阅读的时间成本,还能和朋友就某一篇文章交流讨论。



然而,新的“好看圈”真的可以帮助好友“发现更广阔的世界”吗?


从理论上来说,更多好友点赞的内容通常会有更高的含金量。但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知识水平和社会属性决定了他的朋友圈,而“看一看”推荐的内容又是由我们的微信好友筛选推荐的。换句话说,你朋友圈的质量决定了你“看一看”的质量。


当然,每个人的朋友圈结构复杂,你的朋友觉得好看的文章可能和你的兴趣点存在差异,但从宏观角度来看,社会层次接近的用户其价值取向还是基本相似的。这就导致用户在收到微信好友的“安利”后,可能更容易产生从众心理,自身价值取向在潜移默化中向所在群体的标准化价值观靠近,发现“所在圈子关心的世界”而非“更广阔的世界”。


将成为下一个强化人设的工具?


张小龙并没有回避社交阅读可能存在的问题。在今年年初的公开课中,他曾提到:“社交阅读不可避免的会打上社交的烙印,就是说你可能会推荐一些强化你的人设的东西,而不是一些单纯从内容的角度来看,你认为特别好的东西”。


阅读原本是一种自由、随意、私人化程度较高的行为,而社交圈的关系较为复杂,一旦阅读受到社交圈的影响,就无可逃避地会受到外界压力的影响。


一方面,读者可能会因为身边的人在读,而更多选择一些从众的而非自己喜欢的文章;另一方面,读者在分享文章到个人主页时,首先要考虑和自己的人设是否相符。例如,一位精心打造名媛贵妇人设的女士如果分享一篇介绍如何“薅商家羊毛”的技术贴,会担心“贵妇圈”的朋友看到后的反应;而一位平日里不苟言笑的学术大佬如果分享一篇卡通漫画,也要顾虑学生会不会觉得他幼稚……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在这么多重枷锁的限制下,还能脱颖而出的内容可能会是一些“高大上、有格调、有思想”的文章,却未必囊括网络文学、娱乐八卦等大众真正爱看的内容。



除了维护人设需求之外,带有社交属性的阅读还会给用户带来其他方面顾虑。现在的微信好友已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朋友,很多人都添加了不少工作、学习甚至生活中只有一面之缘的人。加的人多了,分享之前未免会考虑别人在看到你的分享之后的感受。


比方说,年轻人选择“在看”一篇吐槽加班的文章时难免顾虑老板看到这样的分享是否会产生不满情绪;或是把一篇“谈失恋”的文章分享到自己的个人主页后,爸妈和同事会不会揣测自己的情感状况。更有甚者,有时候我们“在看”一篇小众话题的文章可能单纯只是为了猎奇,但是当其他人看到你的个人主页充斥着“恋童癖”“杀妻藏尸”“同性恋婚姻”等字眼时,是否会对你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整个生态系统能否健康运转?


早前,“点赞”是一种认同作者观点的情绪表达,不用承担被他人评判的风险,但是,当“点赞”变成“好看”再变成“在看”,到现在微信好友可以通过“看一看”了解好友“在看”记录之后,这个动作就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需要承担“在广场上被围观”的压力。当越来越多的人担心自己的观点和主流价值观有出入而主动噤声或违心点赞时,整个系统的健康程度就大受影响。


今年年初微信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朋友圈“3天可见”的功能已经被1亿用户使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微信用户对自身隐私的重视。在各大媒体近期发起的投票中,网友也几乎一边倒地反对开放“在看”个人主页功能,担心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他人窥探阅读习惯,或因此被贴上标签。



有趣的是,虽然转发真正喜欢的文章需要三思而行,但是面对一些跟KPI挂钩的推送或者领导点赞的文章时,很多人即使没多大兴趣,还是会迅速拖到文末点一个“在看”。


如果你的朋友里有人做微商,定期帮他转发广告也变成一种无奈的习惯。长此以往,本来想借朋友的力量“发现更广阔的世界”的“好看圈”是否会背离设计者的初衷,异化成一个充斥着营销行为或各色表演的广场?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卢晓川

微信编辑:大白


小观给你送福利啦!

↓↓↓


◢ 猜你想看↓↓↓

中国青少年性行为调查都进行30年了,还有人认为性教育最好“无师自通”?

过年各回各家,结婚5年,双方父母还没见过面?!papi酱的婚恋观,你认同吗

“六一”快到了,上海市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过得怎样?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嗯,这篇正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